近期,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到“互联网+”。一瞬间,仿佛古井沉石,各行各业集体爆炸:某企业立马上个APP、某公司热火朝天搞众筹,你搞一个大数据,我搞一个大分析,大有全世界都被“一网打尽“之势。
在这股势头中,最让人意外的,是貌似最没科技含量的餐饮行业,居然也搀和进来,大张旗鼓的搞起了互联网+。
本人主业餐饮,经营多年,也读过几本书,忍不住就此聊聊我的看法。
互联网+是什么?
先来说互联网吧。互联网其实就是通过设备和信号的连接,使数据高速传输,并覆盖全球。它提供的是一种传输手段,是一个信息平台。
而“互联网+”就是基于互联网这个平台,通过用户产生内容。是一种化学反应。
我们不妨举几个例子:阿里做了人与物的连接,但人不是阿里的,物也不是阿里的。阿里只是阿里之外的人和物发生关系的平台。
再比如百度和谷歌,做了人和信息的连接,但是无论是搜索信息的人,还是提供信息的人,都是百度,也非谷歌。
类似的,腾讯做了人与人的连接,虽然它也会提供腾讯自己的产品,比如腾讯游戏。但是,腾讯游戏并不是由腾讯平台制造出来的,而是游戏开发人员制造出来,搭在平台上售卖的。
可见,互联网+就好比是传统的集市,在网络上提供一个卖场,至于所售卖产品的好坏,还是要靠形形色色的卖主。
靠噱头凑“互联网+”热闹的传统餐饮业
当传统的餐饮行业进入互联网时,却出现了一种怪异的现象:卖餐饮的,对自己的产品提及甚少,反而大肆宣扬豪车,美女,炫耀从业人员的背景,标榜一个惊天动地的口号。而消费者们,被这些目眩神迷晃了眼,口口相传,争相追捧,于是,众人的口碑凝聚成一个个海市蜃楼式的传奇,而最终,又会因为产品本身的平淡无奇而分崩离析。
对这种来去匆匆的餐饮传奇,我们实在没必要用互联网+这样的新词给予解析,一个老词儿就能说明一切:噱头。
而真正优秀的餐饮,靠的决不是噱头。
被忽视的餐饮行业基本功
在餐饮界多年的摸爬滚打,让笔者对餐饮行业有着深刻的认识:它也许缺少数理化这样的“科技含量”,但它的从业难度,一点都不低。
一家餐饮店,从产品研发,到开发选址;从人员培训,到运营管理;从销售分析,再到市场营销......全部都需要最严格意义上的脚踏实地,容不得一丁点的马虎。因为产品没有特色而被人忽视(研发),因为位置偏僻而门可罗雀(选址),因为服务态度不好而被“再也不来“(人员培训),因为食材过期而被责骂索赔(运营).......好不容易把以上统统做好,月底算账面对令人咋舌的昂贵房租(感谢房地产),还要抓破头去想着扩大市场。
这,大概就是餐饮行业普遍的状况吧。说了这么多,是想告诉大家,对于餐饮行业,所有环节都是核心,而整套环节整合成的规范流程,才是餐饮业的生存之道。用我们自己的企业来举例,如果我们的企业要上新品,流程是研发新品——品尝决策——成本核算——定价——确定各店上市时间——各店新品活动——员工培训——海报制作——确定海报发送各店的时间——中央厨房生产——配送各店——新品上市数据追踪,其间的复杂程度不言自明。
“+互联网”是什么?
现在,我们再看互联网+,对于餐饮行业来说,互联网+当然是好事,因为它可以让好的企业,通过用户的口碑传播,放大,我们不妨把这种功能,称作为“+互联网”。+互联网不是化学反应,而是一种物理反应。也许有一天随着互联网的技术不断突破,3D打印技术的不断成熟,可以预见到一个场景是:顾客在家里只需一个按键,食材就会迅速配送到家并由餐饮企业的后台根据指令,提供顾客所需的菜单,顾客就能利用3D打印,足不出户的在家里体验美食了。但是,即便是那时,作为餐饮从业者,也要切记要做好自己的本职,做好上述一套核心流程,毕竟消费者最终需要的,是你的产品,而不是你的噱头。
最后,我希望我们这些传统企业的守护者,把眼光放长远点,在互联网的大浪潮里可以用心去感受,去学习,我们做的,是用最好的产品与我们的顾客发生连接,我们不是“互联网+”,我们是“+互联网”!千万别把自己的“根”丢了!